環保垃圾中轉站。隨著人們對生態環保意識的提高,國家對環保這一塊將作出更大的調整,環保規劃如雨后春筍版的接踵而至,這將開啟環保行業巨大的市場空間,這也給湖北程力汽車帶來新的增長機會,環保產業成為新的經濟推動力。
利好政策持續釋放 環保垃圾中轉站有望成經濟新增長點
面對國際化、資本化、互聯網+、生態化等外部環境的影響,國內的環境產業進入到新時代,時空在加速,產業在重構,格局在變化。當前國內環境管理體制機制紛繁復雜、各具特色,并在不斷變化發展中。國內環境管理體制什么樣?體制建設變革方略?環境產業何去何從?
國內環境管理體制變遷
中國的環境產業進入到新時代,時空在加速,產業在重構,格局在變化。今年,國內環境管理制度在不停改變,“十三五”期間環保政策發生巨大改變。一方面,中國政府給予了環境產業較高的期望:一是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,二是擔當起環境質量改善的大任。
環保垃圾中轉站 改變“簡單粗暴”管理
9月18日,環保部副部長趙英民公開表示,我國環境管理仍然存在較為粗放、污染物排放總量過大、超標排放或違法排放等問題,將通過改革完善排污許可制度,全面推進和完善環境保護各項制度。“未來將改變原來‘簡單粗暴’的控制方式,對環境管理制度進行優化。”白云峰表示,調整之后,企業將受到更嚴格、更細化的管理,環保、節能將必須被納入生產閉環之中,而不是作為配套裝置出現。
環保垃圾中轉站 扎緊法治籬笆
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向社會公開承諾:環保部直屬事業單位的8家環評機構率先全部從環保部脫離,其他地方的分批分期也要全部脫離,逾期不脫離的,一律取消環評資質。按照方案要求,省級及以下環保系統環評機構要分兩批分別于2016年6月30日、12月31日前全部脫鉤。到2016年底,“紅頂環評機構”將全部退出環評市場。過去,很多環評機構都是各地環科院所的下屬單位,屬于事業單位編制;脫鉤后,這些單位的環評工作者大多傾向于留在“體制內”,這樣就不得不放棄環評業務。這部分從業人員大約占整個環評行業的三分之一。
由黨政負責人擔任河長,負責轄區內河湖管理保護,這就是河長制。河長制是地方政府落實水資源保護、水污染防治等主體責任的制度創新。來自水利部的數據顯示,全國已有北京、天津、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江西、海南等8個省市黨委或政府出臺了文件,在全境推行河長制;16個省區市的部分市縣或流域水系實行了河長制。“河長制的推行,過去對河流集中式的治理方式,變為常態化的治理,使水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。”天津市水務局副巡視員梁寶雙說。